很多朋友对于千岛群岛地震和印尼地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岛屿多的国家地震往往也最频繁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规律的带状的地区 [1]。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欧亚、洋脊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交界处,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建立过程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是一门全新的地球科学理论。它的诞生甚至比量子力学还要年轻几十年。虽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中叶随着海洋磁异常条带的扩张、洋中脊及热点的发现才予以完成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框架主要立足于三个确定的事实以及两个基本的假设。其中,软流圈的确定存在、星球级板块的确定存在、以及岩石圈确定可以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这“三大事实”给了板块构造学一个基本的图景,而地球总表面积不变、以及力在板块中以刚性传递这两假设,则为板块构造学所进行的一切解释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2]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实”上的基本图景,简单地说便是这样的:在地核这个燃料炉的的加热下,具有流动性特征的软流圈产生滚滚对流环。而最上部的板块呢, [2]则是飘在“软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随着前者的对流,随波逐流地运动在地球的最表面。 [2]
图景画出来后,为了描述问题,我们还得让它动起来。这就需要用到“两大假设”了。 [2]
虽然板块在对流环上是移动的,但地球表面却被板块完全覆盖,并没有丝毫未被板块填充的空间来容许这些板块自由地移动。根据第一假设地球的总表面积不变,这就相当于站在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上一样,车厢的体积是一定的。如果你要进行一点位移,但同时却又扩不出来额外的自由空间,那么你的移动将必然同周围接触者产生作用:对前方人的挤压、相对侧面人的平移、以及相对身后的人的空间拉张。板块之间也一样,只不过板块之间所进行的却是星球级的挤压、平移以及拉张。在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相对移动,可想而知,必然会伴随着大量能量的释放与转移。再根据第二假设力的刚性传递原则,由于板块是刚体,广袤的板块内部,并不会受到太多力的作用,它们相对运动时的能量释放及力学效应,便被集中在了板块之间针锋相对的接触边缘。 [2]
于是,板块边缘集中了最为剧烈的力的作用,使得挤压边缘由于强烈的撞击而形成宏伟的造山系,使得俯冲边缘由于深深陷入地下而形成深邃的海沟,使得平移边缘由于强烈的剪切摩擦而产生平直绵延的走滑断裂带,使得拉张边缘由于破裂形成深大的裂谷或中脊…人们便是根据这些地貌学上的特征反映,将板块的边界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绘制成了如下所示的全球板块分布图。 [2
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全长40,000公里,呈马蹄形。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 [3]
属性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 [4],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其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阵地带,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割开来。 [4]
起因
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部成因是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潜没于向西运动的南美洲板块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以及细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则潜没于北美洲板块之下。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部分潜没于阿留申群岛弧之下,较西的部分则潜没于堪察加-千岛群岛弧之下;太平洋板块的南面部分情况较复杂,一些面积较小的板块从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布干维尔岛、汤加和新西兰与其碰撞。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及阿尔卑斯带之间,东北部的岛屿包括新几内亚靠近环太平洋火山带;南部及西部的苏门答腊、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岛及帝汶岛则靠近阿尔卑斯带。 [3]
日本千岛群岛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此次地震对日本没有任何的影响。
据中国地震网报道,日本千岛发生里氏7.0级地震,深度150公里。北海道和本州以外的较深的地震源,有地震的感觉。地震没有对日本造成更大的影响。这次地震是2月以来日本发生的第三次大地震。12当地时间傍晚,北海道、日本、福岛县各地区几乎同时发生地震。据日本富士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报道,13日,当地时间中午12时7时36分,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4.4级地震,约7时37分,福岛县海域再次发生5.5级地震。没有任何海啸引起海啸的报告。其中,北海道等地引起了更明显的摇晃。
在这之后的福岛近海地震中茨城县、东京等东北的各个县都观测摇晃。其中福岛县的摇晃非常明显,摇晃持续了近30秒。据说这次的地震没有对核电站造成影响,东京电力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和位于海岸线震源附近的第二核电站都没有异常。12日和13日发生的3次地震的焦点深度相对较深,13日的千岛地震的焦点深度为150km, 12日北海道边缘地带的焦点深度为40km,福岛县近海的焦点深度为80,000。M.与此相对应,日本地震专家开始进行相关解释,认为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偶然的。
对此,日本媒体采访了国内多名地震专家,试图找出事件的影响和原因。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准教授青木洋介先生,在日本3-11级地震的余震之一说难吗?。另一方面,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名誉教授堀原顺二表示,考虑到从北海道到茨城县的地震频繁发生,可以将其称为日本3-11地震的余震,但有必要提高警惕。根据日本放送协会之前的报告,2019年2月,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发表了关于30年内东北地区7级(里氏震级)太平洋沿岸地震风险的长期评估报告。这些地震的概率高达90%。此前,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0级地震(3月11日大地震),引发特别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大量放射性物质,造成约16,000人死亡。大约有52000人的牺牲者现在还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避难,部分专家指出,日本3月11日的地震规模,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千岛群岛7.5级地震引发海啸警报
2021年7月18日,千岛群岛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6千米。此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警报,许多居民被迫撤离海岸线。
地震后的应急措施
地震发生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立即躲到桌子底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
迅速撤离高楼或危险区域
不要使用电梯,使用楼梯下楼
关掉燃气和电源
海啸预警
地震发生后,当海啸预警被发布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迅速离开海岸线或沿海地区
前往高地或内陆区域
听从当地政府的指示
不要试图拍摄或观察海啸
海啸的危害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原因引起的海水波浪。海啸的危害包括:
海水淹没低洼地区,导致生命和财产损失
海水带来的冲击力和流速很大,可以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海啸还可以引起海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如何减少海啸的危害
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海啸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海啸的危害:
建造防波堤和海堤来防止海水侵蚀
加强海岸线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和滑坡的发生
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海啸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公众的海啸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千岛群岛经常发生地质灾害,会有人居住吗
虽然千岛群岛经常发生地质灾害,但是也是有人居住的。如果仅仅是因为地质灾害非常多就不居住,那可能会浪费这样的一个岛屿。发生地质灾害并不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只要提前做好对这种地质灾害的预防,就不会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任何影响。
而且在这个岛屿上边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地的居民可以利用这一些资源来自给自足,这样的资源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一点少,但是对于这种岛屿上面的居民来说,是非常多的,如果让他们强行再离开这样的岛屿,可以说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困扰的。如果他们想要保持着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可能就需要居住在这个岛屿上。
千岛群岛上居民以阿伊努人居多,他们主要从事的事业就是林业还有捕鱼业,虽然说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他们也是岛屿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发生那么多的地质灾害都没有人走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思念的情怀,如果突然换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可能会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自在,会有一定的束缚感。所以即使这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有危险,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在这里。
他们居住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个小的岛屿,他们举办了很多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活动。可以说这个民族已经拥有了自己稳定的生活,他们在这个地方已经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上很多的民族经过搬迁,在这搬迁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关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继续居住在这个千岛群岛当中不失为一个妙计。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