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和状元字迹欣赏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以及状元字迹欣赏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登热搜,为什么古人写字如同打印的一般工整
有句老话叫熟能生巧。
古时候的读书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本身毛笔属于他的一个工具。一个人大概是从三四岁开蒙,然后就开始用毛笔写字,一直到他们考中中状元,这其中可不是真的,就10年寒窗就够的,一般人也都得在十几年二十年。政治有些状元,考了好多年,有些人可能40多岁才中状元,那么他们用毛笔就已经用了40多年了。这么多年用过来,如果写的字还不好看,那么这个人基本就无药可救了。
况且来说状元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有才华的人往往就是各方面都优秀,既然是这样这些状元们写字肯定不会难看。而且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卷面不整洁,那么直接就会被考官给否定。古时候的卷面整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一个考生如果卷面不整洁,那么考官会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从这个考生直接就没有机会了。
而状元都是殿试,主考官是皇帝本人,如果他们的卷面不整洁,那就可能被认定为对皇上的不尊重,这在古时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是甚至可能会掉脑袋。不过大多数时候皇上也不会这么较真儿,但是如果卷面不整洁了,皇上给你的评分肯定也不会太高,本来可以得状元的人,也许三甲都进不去了。
现在留存下来的状元考卷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这些状元的字迹都非常工整漂亮,简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其实电视是一个非常耗费体力的事情,整个过程中考试需要跪着进行答卷,这个时间得在三四个时辰以上腿都麻了,手上写的字却一字不乱,所以说古时候的状元不光是学问过人,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强大的。
但凡心理素质差一点,估计电视这一关根本就过不去。
明清两代状元写的字真是太好看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
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方式了,一旦中状元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前我认为科举状元只会之乎者也、附庸风雅,自从看到今日热搜,发现了明朝两代状元写的字,真是让我们现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刷机印出来也不过如此吧,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人手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下面让我来简单介绍下这两位古代学霸。
1.明代:赵秉忠
赵秉忠生于1573年,1626年去世,是万历年间的状元,登科及第之时还只有25岁,可谓是年少有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是他参加殿试所写的题卷,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状元卷。他虽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右侍郎,但没有因家世显赫而放任自己反而努力钻研。见字如面,从他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人品也是极为端正的,后来他也做过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因为秉性正直,被罢黜职位还乡,直到死后才被追封太子太保。赵秉忠的状元卷不仅书法工整,内容也十分符合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法治国一直是状元卷的关键思想。
2.清代:刘春霖
刘春霖1872年出生于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在他32岁时候,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中状元,属于大器晚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比起出生,刘春霖没有赵秉忠的家境殷实,他家道清寒,世代都是农民,但他酷爱书法和画画,尤其是小楷,书法造诣非常高,出版了很多版本的字帖。辛亥革命后在家隐居,继而在当时的政府从事些文字应酬,在之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果然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虽然刘春霖所处的时代比较动荡,但是行行出状元,他的文学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八年(1892)秀才,后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古文大师吴汝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但其早年出身贫寒,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刘魁书为保定府皂隶,即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皂隶之家的子弟不允许参加,故刘春霖自幼寄养在肃宁县伯父家中,后入莲池书院就读。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民国之后,他曾一度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青睐,任大总统府内史,组织过「”中央农业试验场”。徐世昌、曹锟任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任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赴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1935年,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还拜刘春霖为师,请他每周讲经两次。宋对刘非常尊敬,每次都派自己的汽车迎送刘府讲学,以示尊师重道。小楷《至圣先师世系表》局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伪总理郑孝胥曾以逊帝溥仪的名义邀刘春霖出任伪教育部长,刘发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之辞加以拒绝。北平沦陷后,伪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唐亦以昔日同科进士、留日同学交谊,请刘春霖出任伪北平市长,遭到刘的断然怒斥,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此日伪当局将刘春霖历年所藏书画文物尽数洗劫,并将其家人赶出住宅,后因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返还所掠,刘春霖也因病故去。刘春霖书法因状元公之名,一直以来为世人所重。尤其是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及香港的商号,喜欢请末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合写四条屏,以增光门面。但他们真实的书法水平又如何呢?首先,其书法必然是馆阁体,整齐端庄,四平八稳,能将馆阁体书法中「”乌、方、光”等特点写出方称妙品。目前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北海公园等处,还能看到许多清代名臣写的贴落,大体就是此种字体。而状元公是写馆阁体中的皎皎者,因此更为整饬划一。行楷《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清末民初,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书法风格发展迅速,馆阁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民国,这种字体在世人眼中亦变得褒贬不一,从时人对刘春霖书法之评价即可知。贬之者认为「”刘春霖的字,体格甚卑,殊无足观”。特别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到上海给死了的犹太富商哈同题主,得到一大笔‘利市’之外,海上人士还传为美谈……不惜拿出大笔钱来求他写字。据他的同年金梁说,刘久患手震,不能执笔,只有在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半的时候,偶然能写字,所以人们更宝贵他的书法了”。邓云乡先生亦记有「”刘老先生的字极为圆润,十分规矩,因他官做得不大,辛亥之后也未膺重要职务,所以字如其人,也十分拘谨,只能小,不能大,较之晚清其他状元如翁同龢、陆润庠等人是稍逊一格的”。刘春霖行楷七言联但褒之者亦不乏其人,刘春霖曾一度鬻书为生,所获不少即是明证。笔者也认为馆阁体书法不能一笔抹杀。清末民初,活跃于书界的大部分书法家都有参加科举的经历,且他们很多即以鬻书为业。据出身翰林的高毓浵公子高准记,「”辛亥革命,原翰林公星散,多以鬻字为稻粱谋。当时各大城市都有书画社及南纸笺商店,专营代客求购字画的生意,如北平的荣宝斋、天津的梦花室等,竞相给书画界名流印制‘润例’—通称‘笔单’,即价目表……所以生意倒十分兴隆。这给翰林公卖字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早年受过正规的馆阁体训练,并以此为傲,其中一些书家还成为震古烁今的书坛名流,这与其早年的科举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题「”初级小学校”匾额刘春霖以状元书家之名享誉书坛,其书法最佳者为小楷。居京期间,京城达官显宦均以得到刘书墓志为荣,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北海团城《明亡纪念碑》、冯玉祥之父《冯有茂墓志》、韩复榘之母《李氏墓志》等。关于刘春霖书法的出版物也甚多,有《状元册》《圣教序》《金刚经》《灵飞经》《兰亭序》等十余种。对于他的小楷,时人有「”大字颜真卿,小字刘春霖”之誉。据称他能书数千小楷,一字不落,可见其功力之不凡。行楷书札他的小楷取法钟绍京《灵飞经》、褚遂良《圣教序》、王羲之《黄庭经》。目前可见的1904年《甲辰科状元策》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此卷书法,堪称集帖学大成之作,无怪乎阅卷大臣、同为状元出身的陆润庠一见刘春霖考卷便呼「”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虽馆阁体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甲辰科状元策》从结体上看,堪称无懈可击。小楷《甲辰科状元策》局部1刘春霖除工于书法外,对诗词、古文、小学、史学、金石学,造诣亦不低。其大字楷书从虞世南、欧阳询入手,后涉猎赵孟,所作很像将小楷书法放大,整体匀细端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颜书的厚重及碑派书法的张力。与同为状元出身的南通张謇相比,张的楷书以厚重为基,虽亦为馆阁体,但张的楷书从胸襟和魄力上看,都要优于刘。这可能是张謇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在军旅中的历练所得。且在民国之后,张謇除参与政事外,投身事业,于政事、民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书法中,即能对二人之性格区别有所窥见。小楷《甲辰科状元策》局部刘春霖行书亦不脱馆阁体范畴,是从「”二王”帖学一路书法入手,同时继承了晚明「”台阁体”书风,观之颇有局促之色。看得出他最初便是以应试为目的,专攻小楷,未能精于行书。后世一些研究者曾提到刘春霖书法得碑派书家张裕钊指导,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家书和致友人的书信中的书法,有受碑派影响者。然笔者观刘春霖书法,确实觉得此公书学思想甚为保守固执,书法一直是状元公馆阁体的水平。除应用外,面貌上没有突出的变化。总之,刘春霖书法除契合了皇家审美的需要外,基本风格不出帖学范畴,代表了馆阁体书法走向模式化的发展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刘春霖书法含蓄端庄、结字精整、墨气畅达,虽受时代之局限,却也有其独有的书法境界,在清末民国书坛中别具特色。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