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白芨种植种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白芨种植技术要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白芨种子怎么种才发芽
白芨种子育苗的时候要选合适的地块,要方便排水,且土质松软,肥沃的沙壤土,这样的土壤环境更利于后期的萌发生长。选好地后还要深翻处理,并施加足够的底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处理好地块后做一个大小合适的畦,宽1.3米,高0.2米。
白芨种子在播种之前要先催芽,正确催芽才可促使更快萌发。可将种子放在湿润的毛巾是哪个,覆盖上塑料膜来保湿。还要控温在20度左右,这样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很快就可发芽,发芽后再播种入土。
地块处理好,种子催芽后就可播种入土。播种时注意株行距,株距按照15厘米,行距26-30厘米之间,还要挖穴,穴深10厘米。然后将发芽后的种子放入,覆盖上草木灰和畦面平齐就行。这样种下后很快就可出苗。
注意事项:
白芨种植时要注意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
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白芨种植中首先要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第一次除草4月份,白芨苗出齐后。
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得很快,进行第二次除草。第三次8-9月份除草一次。第四次除草结合间种作物收获时进行,楼松畦面,每次除草都要钱锄,免得伤根。
白芨种子怎么养殖(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
白及作为国家二级濒危药材,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逐年递增(2014年白及鲜货的需求量已达到2000t以上),因此解决白及资源短缺的问题,除了寻求替代品之外,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白及的繁殖方式主要靠假鳞茎的分株繁殖,虽然本实验室已通过催芽方式,大大提升了白及的发芽率,但仍存在无性繁殖系数极低的问题,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而白及果荚内存有种子3万~5万粒,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5%),能否通过提升萌发率使种子在自然条件有性繁殖长大成苗成为制约白及繁育的瓶颈。
本文通过对白及种子在大田内进行直播育苗,克服了种子细小、没有胚乳、在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的困境,针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特别是兰科药用植物资源再生过程中的种源问题,以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苗快速繁育及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筛选为重点,突破人工环境下白及微小种子高频萌发技术难题,并自主创新工厂化快速繁育关键技术体系,使白及种子萌发率从自然条件下的不足5%提升至70%,球茎的催芽系数由传统技术的1~3提升至4~5,将白及种植成本从现在的300000元/hm2降低至9000元/hm
2。本研究为白及繁育提供充足的种源,为白及快速有性繁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为其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提供了新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与试剂
1.1实验材料
选择陕西商洛小韩宇村白及(E:109°48′18″,N:34°2′6″)种质进行种子直播。种质资源种植于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种质资源圃,在白及开花后(4月底—5月初)通过人工授粉技术完成授粉,后选择果荚发育良好、胚龄为18~20周的白及果荚。在成熟期采收白及果荚,装入牛皮袋中阴干放置冰箱中冷藏保存以备后续实验。
1.2实验试剂
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营养液(由实验室提供),多菌灵(上海华农化工有限公司),磷酸二胺,甲壳素、菌毒导抗剂(瑞士联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敌虫威(威敌化学制剂公司),树皮粉(发酵),营养土,河沙,滑石粉,透明薄膜,草木灰。
2实验方法
2.1检测白及种子的活性
白及大田直播时期选择4月上旬,首先通过TTC染色法对种子进行活力检测。
2.2育苗基地的选择与整理
选择年降水量达到800~1200mm、年平均气温14℃以上且水源方便区域的田地搭建塑料大棚,将大棚内的土地耕耙至上虚下实、平整至无坷垃,起低垄做育苗池。育苗池宽150~200cm,深20~25cm,在池上平铺上塑料布,塑料布四周与土壤之间撒上杀虫剂。
2.3配制基质
为了筛选最佳育苗基质,本实验分别选取了发酵过的树皮粉与腐殖质、营养土、鸡粪、草炭土按照一定体积比混合,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比例配制基质上白及苗子的生长状况,进而选出最佳的基质体积配比。
4结论
针对优良白及种质的保存与繁育技术,本研究攻克了白及种子直播萌发技术,解决了白及自然条件下繁殖率低的难题。白及果荚在冷藏5个月后,其活力为83.38%±11.04%,筛选出树皮粉、腐殖质、营养土、鸡粪和草炭土体积比在15∶20∶8∶1∶5为最佳育苗基质。通过控制不同阶段需要的吸水率和营养需求,通过大田直播45d,种子的萌发率为69.7%±3.13%;在直播180d后,苗子均长成4~5片真叶、植株个体为10~15cm、植株根须发达、假鳞茎约1~1.5cm,可以作为成品苗进行大田移栽。将第一年倒苗后的假鳞茎翌年进行移假鳞茎栽,120d后,植株长出4~5片叶子、高度普遍超过12cm,在播撒180d后,假鳞茎直径普遍可以达到2cm以上。
本技术体系大大降低了白及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为白及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兴的人工种植方法。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提高至70%,而且在生产上将种植成本从300000元/hm2降低至9000元/hm2。同时,本技术体系采用有性繁殖的方式,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利用已建立的育苗技术体系,每年指导中药材种植企业和药农大规模繁育优良性状白及种苗1.2亿株,解决了白及种苗极缺的现状并保护了白及野生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
白芨的种子怎么种植
通常情况下,野生白芨,往往生长于丘陵、山溪谷边、林下湿地等区域。由此可知,在白芨栽培中,适宜选择背坡或潮湿地带。在腐殖质层面,应保证含量较高。在土壤层面,应保证疏松性。在排水层面,应保证便利性。探析白芨生长的气温条件,若气温在25℃以上,白芨根部生长较快,且块茎膨大明显。若气温在9℃以下,白芨就会进入休眠期。若气温在0℃以下,白芨块茎较容易出现冻伤及冻死状况。
1.种苗选择
在白芨种植中,若选用白芨组培苗栽种方式,就要针对组培苗执行炼苗操作。探析炼苗操作,即是瓶苗盖子打开后,将之放置于自然阳光及通风条件下,连续锻炼七天左右,使白芨幼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若小块茎某部分在1cm以上,就需要用剪刀剪掉,并将之放入无菌基质之中,随之执行定根操作,可采用少量“组培小苗定值水”,使之发挥定根作用,其后放置于阴凉处,并执行定植操作,可采用塑料穴盘,使之发挥定植作用。通常情况下,驯化苗生长期为4个月左右,就可将之移栽进大田种植区域。在白芨种苗移栽后,种苗成活的关键就在于原球茎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若白芨种苗原球茎生命力旺盛,其成活率可达95%。
2.整地及栽植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将白芨种植于温暖阴凉环境中,并保证土壤的疏松性较好、腐殖质含量高、排水状况良好。在白芨种植前,应执行翻地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复合肥、腐熟农家肥,分别为75kg、1700kg,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并对地块执行抹平操作。在大田下苗前,还需要执行一次耕地操作,切实保证地块整细耙平,并做一个高畦,其宽度约为130cm。在白芨栽植中,应依照行距开穴,而行距标准一般为15cm×20cm,而穴深一般为10cm。在每年清明节左右,就可开展白芨种苗栽植作业,对于成熟块茎,可将之分成若干个小块茎,并保证每个白芨小块茎均有新嫩芽,随之采用草木灰包裹块茎伤口。其后,对于白芨假鳞茎芽,应将之朝上放置于穴底,每个穴的放置数量为三个,其放置状态为三角形。在白芨栽种后,应做好覆土操作,并保证细土厚度为3-4cm,随之采用稀腐熟粪土水,对白芨种苗进行浇灌操作,并盖上一层土,使之与畦面齐平。
3.田间管理
3.1中耕除草
在白芨种植中,较容易长草,应做好中耕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前两年,每年的除草频次应为4-6次。当白芨种苗嫩叶出土后,随时观察,及时人工除草。通常情况下,在四月中旬,应执行一次彻底除草作业。在五月底至六月初,应执行一次除草追肥作业。在九月前,对于白芨种植田,应执行2-3次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的第三年,一般田地中的杂草就会明显减少,应执行2-3次除草作业。在白芨种植的第四年,应执行1-2次的除草作业。在白芨的种植过程中,应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因为该类除草剂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不利于白芨块茎的成熟,甚至会导致白芨块茎中毒,进而大幅削减产量和降低品质。
3.2追肥及灌溉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为白芨提供肥沃的生长环境。由此,在白芨种植中,应做好及时追肥作业,可选择腐熟农家肥,保证施肥频次为2-3次。同时,在白芨叶片之上,可每个月定期喷洒一次磷酸二氢钾。通常情况下,在八月后,若要执行中耕除草作业,就可结合追肥需求,对农家肥执行覆土作业,并将之压入厢面,使白芨充分吸收养分,进而促进白芨块茎的萌芽与膨大。在白芨休眠期,应注意规避田间杂草生长问题。
依据白芨生长习性,应为白芨提供潮湿的生长环境。因此,在白芨种植中,对于种植地,应始终土壤的湿润度,并在干旱之时做好灌溉作业。在夏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严重,应在早晚期间各浇一次水。探析白芨根系的常见病害,应包括烂根病,且该病害一般发生于大雨期间。由此,在大雨期间,应及时做好排水作业,切实保证疏水沟畅通无阻。
3.3病虫害防治
在白芨种植中,探析白芨生长的主要虫害,其中就包括地老虎、蝼蛄等。通常情况下,在三月底至四月初,对于田间杂草,应及时做好清除作业,进而达成幼虫及蛹的清除目的。在白芨幼苗期,较容易出现地老虎虫害,且该类害虫啃食白芨块茎,将严重影响白芨生长状况。由此,针对地老虎虫害,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对成虫进行诱杀。在白芨长出嫩叶前,应制作毒土,将之撒施于白芨种植地,使之发挥毒杀幼虫作用。探析毒土的配置比例,应为50%辛硫磷乳油0.5kg,并添加适量水,采用喷拌方式,使之与150kg细土充分混合。在防治期间,可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执行地面喷洒作业。在白芨种植中,探析白芨生长的主要病害,其中就包括黑斑病、烂根病等。针对以上病害,应采取防治为主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雨季期间,烂根病的发生频次较高。由此,在白芨种植田,应做好排水作业。在5月至8月期间,即为烂根病的发病期,且白芨在发病初期,其根茎将呈现黄褐色,随之产生局部腐烂问题,乃至枯萎而死。在烂根病发病初期,可采用100-150ml的奥力克-青枯立克,并融合30ml的大蒜油,定期喷洒1次,每次约隔3天,连续喷施2-3次。在白芨种植中,对于黑斑病,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将之喷洒在白芨叶面,进行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白芨,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长状况良好,对隐蔽具有耐受能力,然而抗寒性较差,阳光强度也不宜过大。在中医药用领域,常见的白芨品种为三叉紫花大白芨,可依此选择白芨种源,并采用白芨块茎分株、白芨组培苗等栽种方式。探析白芨生长周期,一般为3-4年,若采用块茎种植方法,白芨生长两年就会出现三个假鳞茎,并在下一年分裂为六个假鳞茎,随着白芨假鳞茎的分裂,可成倍提升白芨产量。
关于白芨种植种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